明朝国子监科举录取率高达93%,却被人看不起,这是为何?
摘要:北京时间20190719关于【明朝国子监科举录取率高达93%,却被人看不起,这是为何?】的具体情况和说明,让www.football-goaltv.com新闻频道以图文形式为您慢慢道来。
国子监
国子监制度
明朝国子监的前身要追溯到元朝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,当时因为在战争期间,朱元璋以詹同、吴彤为博士,在南京教授贵胄子弟。此时尚无具体教学之地,受学人群也很小。
次年,朱元璋下令正式建立国子学,师资力量不断扩大,选定校址,国子学开始一步步走上正轨。
到朱元璋称帝之前(1367年),国子监被最终纳入明朝的官制体制,设国子学忌酒一名,正四品,属于明朝时期小九卿之一。可见朱元璋对国子学的重视。其后又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完善。到洪武十四年,朱元璋重定国子学,将忌酒改为从四品,新建校舍。次年,将国子学改名国子监,国子监制度基本确立。
朱元璋剧照
此时的国子监学生主要分为两类:一种叫做官生,这种监生主要是由1-7品官员子弟、土官子弟、外国学生、勋戚子弟、举人监生构成。
第二种叫做民生,顾名思义,也就是来自百姓家庭的监生,也是国子监的主体。民生中的第一部分来自岁贡,是指地方儒学每年按照朝廷规定的数量向国子监所送学生。第二种叫做选贡,这种类型比较少,开始于弘治年间,因岁贡生质量下降而产生,同时对岁贡生冲击很大。
第三种叫做恩贡,是国家举行大典或者新帝登基时,所下恩指产生的贡生。第四种叫做纳贡,指纳粟之例,景泰四年,为了贩济临清、东昌、徐州三处灾祸,只要出了粮食,即可入国子监。第五种叫做援例监生,也就是捐钱进入国子监之人,明朝国子监堕落的根源之一。
还有一种叫做军生,由各地卫所送到国子监的学生,之时后来随着岁贡生一起入国子监,难以区别,因此后来划分到民生,不再单独化作一类。
国子监
朱元璋从国子监擢拔官员案例
可以看出,明初之时监生以此种方式出仕的方式非常广泛,从中央到地方,从行政官员到监察御史,再到番国官员,都有监生的身影。如此广泛的入仕,也对科举考试产生影响,洪武三年开科取士,连举三年而罢,直到洪武十七年才恢复。由此可见此种出仕方式对明初影响非常巨大,为明初朝廷建设出力很大。
第二种是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监生,明初的科举考试,监生可是主力军,地方上来的考生完全不是监生的对手。洪武十八年会试,国子生多在前列,会元黄子澄、一甲丁显、练子宁,俱监生。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举行殿试,朱元璋因监生任亨泰廷对第一,特召祭酒宋钠加以褒谕,并命人撰写进士题名记,刻碑。立于国子监门前。
在洪武之后的监生在科举中的表现仍然抢眼,从永乐四年到万历二年的57次科举中,监生录取率超过50%的有25次,最夸张的是成化二十年的甲辰科进士300名,监生占据279名,占比93%,前三名都是监生。
科举考试
监生的第三种出路是去地方担任儒学老师,此种出路也是一种出仕,也有朝廷品级。对地方学校的重建以及之后明朝科举的繁荣功不可没。
国子监的衰落
很多事物的衰落都是从一件事情开始,而国子监同样拥有一个原因开启其衰落之路。这个原因就是援例监生的产生。景泰元年,开了例监的先河,因为朝廷没钱,边疆又要打仗,景泰帝令天下纳粟、纳马者入监读书,限千人止,行四年而罢。虽然四年而止,但是既然开了头,就有了先例。
成化二年,宪宗因南京饥荒,要求例监,为礼部尚书所阻。不过,之后每遇灾荒,边疆告急或是大兴土木,宪宗都以例监填补缺额。到了成化二十年,监生达到了近7000人。
嘉靖皇帝剧照
孙应鳌
原因的由来
国子监的迅速衰落不只是单一的经济原因导致的,其原因有很多面。
首先、历事制度的变味。历事制度在洪武以及永乐两朝,为朝廷输出了大量的人才。但是随着朝廷官员的饱、以及援例监生的增多,历事制度开始变味。一些不学无术的官宦子弟因科举无望,将历事制度当做镀金的桥梁,这些人虽然因此当了官,但是因为素质较低,基本也就是当个小官。此外,因后期以科举为正途出身,优秀的人才也不再愿意以此为出仕之途。历事制度也就慢慢衰落,监生出路变窄。
科举考试
其次、国子监制度的破坏。明初之时,国子监对监生的管理特别严格。对其生活、学习都有严格的管控。监生请假 、休学都必须得到皇上的特许。学业实行积分制,修满八分才能过关。未能通过的必须重修。之后因为财政的紧张,国子监对学生掌控不再这么严格,成化年间,随着援例监生的增加,国子监直接将监生放回原籍读书,没有任何监管,加上人员素质的变化,国子监的监生质量也就可想而知。慢慢的国子监的制度被破坏殆尽。
最后、地方儒学与书院的兴起。明初之时,无论是财力、物力、人力,老师的质量,国子监都是最顶尖的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地方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到了万历时期,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学校超过1435所,这意味着大部分地方都已有了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。而各种书院又如雨后春笋般崛起,使得优秀的考生不再需要依靠国子监获得优质的老师学习。据统计,明朝后期有据可查的书院达到1479所,其中官办972所,私人建立507所。
国子监中的雕像
大山侃史
国子监制度在早期为明朝的兴盛贡献了强大的力量,但是他的衰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援例监生是衰落的引子,但是其根本在于明朝脆弱的小农经济,皇帝一旦没钱就把国子监当成摇钱树,加上地方儒学、书院的兴起和破坏殆尽的各种国子监制度。后期的国子监已然衰落成为士人阶层所不齿的对象,确实让人唏嘘。
我是【文史侃大山】,欢迎大家点赞、评论、吐槽。一起讨论历史事件。
参考文献
《明史》
《明太祖实录》
《明太学志》